


九月五日是我們結婚二十八週年的紀念日。
當天是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六﹐我們六人往那巴谷開去﹐卻沒有預定觀看的景點。
小孩個個興致高昂﹐愛德手拿“愛瘋”手機﹐興高采烈地當路線總指揮。

那巴谷的土壤與氣候﹐特別適合種植葡萄﹐美不勝收的葡萄園景致綿延不斷。這兒
的葡萄酒也是舉世聞名的。我們不喝酒﹐很少會有來此一遊的念頭。上次﹐父母親
及姍媽一大家人浩浩蕩蕩前來﹐笑聲猶存耳際﹐卻已是十二年前的往事了。
車子開到聖荷琳娜鎮時﹐小小的城鎮中心﹐兩旁路邊已停滿車輛。正為找不到車位繞圈子愁煩時﹐愛德指著對街樹蔭遮掩的左斜角說﹕“那裡有空位﹗”
“哇﹗好眼力﹗”
“是呀﹗我從中國回來以後﹐就變得很會找停車位了。”看來是學有所用﹐讚詞
自認當之無愧。

不起眼的鄉下小鎮﹐賣的卻盡是名牌服飾和價格高昂的藝術品。每隔條街﹐幾乎就有
一露天樂團在賣力演唱﹐鄉村音樂濃濃地洋溢在夏日的艷陽下。
走到“木屋巧克力”﹐店裡擁擠﹐但是﹐清爽佈置及嬌小精工的巧克力造型﹐特別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http://www.woodhousechocolate.com/shop_online/
鼎鼎
大名的“西施”巧克力和這兒相比﹐便顯得粗俗。
如果“木屋巧克力”是給妙齡少女吃的﹐那“西施巧克力”就是給歐巴桑吃的囉﹗
這樣說來﹐我該吃哪一種呢﹖
這些顧客﹐真正要買的恐怕是一個青春的夢吧﹗年輕的夢﹐甜蜜可愛﹐自由自在。正
如各式各樣的巧克力﹐無一不是在展現多彩
多姿的年華。
我們終究甚麼也沒買﹐默
默地走了出去。
在街道繞一大圈﹐我們決定吃墨西哥菜。吃到一半時﹐明明突然問我﹕“我可以送
給每一個人一顆巧克力嗎﹖”一聽說有人要請客﹐大家眉開眼笑﹐精神抖擻。
(下圖)在地下室的酒窖﹐溫度長年維持在理想的華氏58度。裝好酒的酒桶則用進口的法國橡
木﹐便宜的酒﹐用本地的橡木就行啦﹗
在酒窖的陳列室
吃完午飯﹐我們又去貝林潔葡萄園(Beringer Vineyard)。
葡萄園裡﹐另一露天

樂團正在唱著不知名的鄉村音樂。每個在美景跳動的樂符﹐都是令人陶醉的旋律。
四個小毛頭﹐坐在果樹環繞的樹蔭下聊天﹐甚是快樂。



然而﹐去參觀擁有百年歷史的美國烹飪
學校(The Culinary Institute of American at Greystone)時﹐個個卻是哈欠連天﹐心神不寧﹐一直提醒我們要趁早趕回
聖荷琳娜鎮買巧克力。
好吧﹗下午五點﹐我們 趕到這個令大家魂牽夢掛的“木屋巧克力”。這時﹐我們是
唯一的顧客群。眾人仔細再三﹐端詳各式口味和造型﹐點了自己所喜愛的。
“你們要用紙巾還是塑膠袋裝﹖”櫃檯小姐問。

全場鴉雀無聲﹐目光全盯著出錢的人。
明明遲疑片刻﹐終於清了清喉嚨說﹕“用塑膠袋。”
頃刻﹐六個小不點兒的巧克力﹐裝在晶亮的小塑膠袋裡閃爍發光。明明拿出現金卡
付款後﹐每個人都笑得合不攏嘴。飄蕩的歡樂氣氛﹐連櫃檯小姐都甜甜地笑著。
“好大方喔﹗謝謝你啦。”兒子第一次掏腰包買顆巧克力而已﹐我居然對他滿口感謝﹖


我捏著小指大﹐兩旁波浪似奶糖點綴的核桃巧克力。輕輕地咬一口﹐平實雋永的幸福﹐不必遠求﹐可以這麼信手拈來。
坐回車座後﹐只聽到
怕長痘痘又想吃巧克力的明明在嘀咕﹕“我讓你試吃我的﹐你
卻咬了一大口﹗”
愛德賠笑著說﹕“巧克力這麼小﹐怎麼吃﹐都是一大口啊﹗”
“是呀﹗這種巧克力﹐就是做來試吃的﹗怎麼吃﹐都是一大口。”老公附和。

回家的路上﹐我不斷地反芻那塊巧克力的味道。
甘醇的美味﹐不論是醒著﹐還是入夢﹐都讓我回味無窮。